读书三昧

买书、藏书,却甚少读书

长久以来,我都沉迷于收藏书籍,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总是感慨自己收藏了许多书,却一直没有开始认真读书,有时是不知道该读什么,有时是这本也想读,那本也想读;到最后却是这本也没读,那本也没读。

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读书、读什么书呢?

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治学篇》曾谈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

这句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无日不读书」 也就是每天都要读书;二是读书需要「时日相宜」也就是『柔日读史,读史以明志,刚日读经,读经以养性』;三是读书要「心情相悦」,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读经,读经以平心上乱;自己郁闷无奈时要读史,读史为鉴以振奋人心。所以我们要『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源自清代钱大昕所撰的对联『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下半阙讲的是人要日日读书,并按自己的心情去读书,是做学问的方法;而上半阙讲的是酒对人生的影响,是做人的道理。

『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世间之人要能收放自如,不喝酒时要以佛为榜样,勤修戒律定慧,要六根清静,修身养性;喝酒的时候则要放开羁绊,像仙家一般洒脱自由。

读书、学习,当日日不辍

《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均为。』这句话是说,我们在追求道的时候,永远不能觉得自己找到了道,只有找不到道,才能一直寻找道,觉得自己找到了道,就不能再继续追求道,这样的道也必然不可能是真正的道。也就是常说的: 『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越是追求真理,离真理也就越远。』

就如同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一无所知。』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就是需要读书的时候,而从读书到内化成知识则是朱子所言:『不惑者,是知其然;知天命者,是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读书和学习时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只懂得知识,却不思考其内在原因,这种行为就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所以在读书和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明其原理,知其根节。

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格物」是儒家讲的「致知』的方法,在《礼记》中有言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致良知是对「致知」的扩展,在格物过程中,要致知,要致什么知?要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则是外在的格物与内在的良知的匹配的过程,也就是王阳明所言的「心即理」。

什么是良知呢?

佛家讲『佛性自足,良知本具』,是说每个人都有良知,且每个人都有觉性。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朱熹讲『格物而后知天理』,是天地的道理,主张的是由外而内的求天理,外化于物;而王阳明的格物是向内求理,是致良知,是内求于心,心即理。我们要怎么做到 『致良知』 呢?

《道德经》有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得是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坚守自己应坚守的;这个过程就是 『致良知』。亦如佛家所言:『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儒家所言:『尽人事,听天命,力不尽则憾,命不听则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