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新知识的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结

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新的节点,或者更精确点说,是创造出新的联系。

因此『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本的知识网中,并建立与旧知识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的核心过程,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要点——能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复述新知识,这才是对新知识的完全的理解,若固有知识体系无法完全解释新知识,就需要对知识框架做调整,这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知识间的关系:标签

传统的关联新旧知识的方法是为两者建立共同的第三方元素——标签。这也是大部分笔记软件都有的基本功能。

而标签也就是将传统的树状知识结构改建为网状结构。

可以将所有的标签都整合到一个页面中,因为标签本身也是一种知识。

知识的输入:阅读与笔记

做阅读笔记与学习笔记一样,几乎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问题,但许多笔记都是按书本的章节目录来做,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率太低了。

带着问题阅读

  • 已经知道什么?
  • 不知道什么?
  • 想知道什么?

带着上面的问题去阅读会更高效,因为『问题驱动我们对阅读同时摄取信息会更加敏感』,是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效率永远大于被动学习。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笔记是对知识的提炼和浓缩,只有加工之后的信息才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变成自己的知识。 这正是『康纳尔笔记法所强调的内容:对知识的反复加工提炼。』

尝试使用已经学完的知识

学完新知识之后,就变成了旧知识,每次学完之后都需要与新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去强化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不断的『优化、重构、扩充』自己的知识框架,使得知识储备充实起来。

每日笔记

整理临时的内容,有需要的可以利用 TODO 进行标记。

如何提升学习能力:示例

  • 标签:依据内容放置到标签归属
  • 来源:说明相关内容来源,是公众号还是其它内容
  • 笔记:写明具体要整理什么内容
  • 扩展:可能与什么内容有关,可以做什么样的联想

知识产出

所有的学习笔记目的是做知识或者内容的输出,而最终的产出物必须是完整的文章,阶段性灵感或内化成自己独有的知识。

新旧知识的联系过程

  1. 先后激活,就会建立连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连接
  2. 双向激活,可以强化连接,已经连接的新知识再度回想新知识
  3. 第三者干扰,会弱化原本的连接:引入新的知识节点,知识网络也便扩充了,认知视野也更广阔了。

丰富知识网络之后,就可能通过联系找到许多知识间的隐藏关系。

通过知识网络的发现,从中查到更多新知识,并将新的知识节点重新写入到页面就,就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通过扩展、维护和学习,可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任务管理

通过 Org Roam Dailies 方法进行任务管理。

  • 每日任务与复盘

    在 Daily 视图中,创建每日笔记,通过为任务增加日期,就可以通过查看对应的日期,找到当天的安排。

    而每日任务,可以从其它项目中直接引用过来,这样就可以依据日期来管理项目,同时又不会肢解项目流程的完整性。

    同时可以在任务下记录任务实现的方案和遇到的问题,如此一来,沉淀下来的每日的 Daily 内容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复盘了。

长期计划管理

长期计划,可以新建一个页面进行管理,比如 『阅读』 页,可以记录阅读的书籍,然后将对应的「阅读笔记」通过双链进行链接,就可以查看相关笔记了。

同时可以利用 OKR 进行 目标管理 ,同样新建一个单独的页面,然后进行拆分和统计。

利用 Org Mode 和 Org Roam 构建笔记体系

下面的文章主要为了说明本人是如何利用 Org Mode 和 Org Roam 工具建立双链笔记系统,中间并没有对应的细节,如果想了解 Org Mode Org Roam 相关的知识,可以同步阅读相关的内容。

Emacs 的笔记神器

Org Mode 作为 Emacs 上的最强神器之一,是所有使用 Emscs 的人都会使用的工用,其强大的标记语言配合 Emacs 的灵活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笔记工具可以实现的功能,甚至可以实现不是笔记工具包括且不限于日程规划、项目管理等任务。

作为 Org Mode 和 Emacs 的重度用户,我每天的工作、学习几乎都是在 Emacs 上利用 Org Mode 实现的。仅有少量的记录同步工具使用的是手机的 App:滴嗒清单,但有条件的时候,还会把滴嗒清单中的手动同步到 Org Mode 里。

Roam 双链笔记与 Org Roam

最近几年,双链笔记或者说双向笔记可以说是攻占了各大平台,而作为双向笔记中的佼佼者:Roam 几乎是笔记爱好者最喜爱的工具之一。

但对于我本人来说,Roam 有 2 个问题对我影响比较大:

  1. 每月 $15.00 或者支付 5 年 $500.00 的价格,十分劝退
  2. 闭源在线笔记,作为开源的拥护者和国内用户,让人不能直视

而作为工具来说,Roam 虽然很优秀,但完全没有优秀到让人觉得值得为其付出如此的代价,而且重要的是双链笔记的使用体系而不是工具本身。

后来看到有人在群里推荐过替代品 Obisidian,用过几天,感觉不是很符合的我使用习惯,总有一种不是特别方便的感觉。后来看到了现在在使用的工具,Org Roam——作为 Org Mode 的补充功能,为 Org Mode 提供了类似的功能,可以让我在不改变笔记习惯的同时使用双链笔记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这非常符合我的预期,所以就配置了一下对应的功能,并且使用了几周的时间,目前没有任务不适感,甚至提升了我对「记笔记」本身的兴趣。

笔记与链接

新建笔记可以利用 org-roam-node-find 进行笔记的新建,如果需要在笔记中插入链接进,可以通过 org-roam-node-insert ,具体的命令使用见 Org Roam 官方说明 ,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作为双链笔记的重点,建立链接是最重要的一点,一般针对一篇文章我只会针对「一个关键点」建立一次链接,当遇到有新的未做过笔记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建立链接」的方式新建一篇文章并在之后将对应的知识维护到文章中。

建立链接的目标主要有 2 个:

  1. 通过链接与旧的知识建立「关系」
  2. 通过链接发现内在「关系」

学习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当我们了解知识之后,最重要的内化方法就是与旧有的知识体系建立链接,通过这种链接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新的知识点,或者说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这种方法是最快的方式,所以在学习知识时,我们需要知道这部分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让我们更快的学会这部分内容。

内化知识是在输入,而内化是为了外化也就是知识输出,包括将知识变成能力、利用能力解决问题等,而这个过得就发现「内在关系」的过程。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解决方法一般都是通过类比的形式来寻找解决办法的,这种行为就是发现能力的「关系」的过程,如果是相似的或者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通过原本的问题方案找到类似的方案——这就形成了个人的经验。

所以双链笔记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和更容易的形成个人的经验。

围绕 Org Roam 建立的工作流

我个人在利用 Org Roam 构建的笔记体系和原本的 Org Mode 的笔记体系是有一些区别的,具体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 Agenda 的使用,由原本的 org-capture 命令来创建调整为由 org-roam-dailies-capture-today 创建,同时增加「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三类笔记,结合 OKR 的工作理念,分别代表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通过将长期的目标——一般以季度为周期——保存到月计划笔记中,然后围绕月计划来制定中短期的任务,并将任务保存到周计划中,并对每个任务制定对应的「优先级」和「计划周期」,然后依据优先级和计划周期将任务分配到每天的笔记中,并通过 Agenda 进行监控并检视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

其次是笔记计录的使用,在新建笔记时,由原本的笔记改为利用 org-roam-captureorg-roam-node-find 去新增笔记,然后通过 org-roam-node-insert 来新建链接或者与旧的节点建立联系。这样就能生成完成的「知识网络」了,而不再是原来的知识树。

最后是知识外化过程也就是知识的输出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功能:

  1. 利用 ox-hugo 来将 Org Roam 的节点输出为符合 HugoMarkdown 的格式,如果想要导出成 Hugo 文章时,可以利用 snippet 来直接添加对应的文件头,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将文章将的链接转换为 Hugo 中的链接,可以直接生成静态的博客网站。
  2. 将文章导出为「公众号」的文章,将面的过程和博客类似,也是利用 ox-hugo 来做导出,只是在导出成 Markdown 后,再利用 Markdown Nice 来进行文章的格式转换,可以生成非常简洁美观的公众号文章。

通过上面的方法,就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内化的工作流:

  1. 通过 Org Roam 来收集整理内化
  2. 利用 Org Roam Daily 配合 Agenda 进行 OKR+GTD 的任务管理
  3. 利用 ox-hugo 工具来外化输出知识

这样就可以不断的学习、内化知识,扩张自己的知识板图了。